非遗传承人葛磊:匠心筑梦 爱心作画 用芦苇“画”出家乡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芦苇画 制作方法 非遗传承人葛磊:匠心筑梦 爱心作画 用芦苇“画”出家乡美

非遗传承人葛磊:匠心筑梦 爱心作画 用芦苇“画”出家乡美

2023-08-08 21: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退伍后选择回家传承发展芦苇画时,街坊邻里其实很不赞同,都用异样的眼光来看我,觉得做手艺这行已脱离现实、不务正业,更没有前途。我不管旁人的冷嘲热讽,默默坚持,在芦苇画的传承中汲取传统精髓,不断创新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对外推广淮阳芦苇画,这才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认可了芦苇画。”葛磊对记者说道。

退伍十多年来,葛磊始终保持退伍不褪色的军人优良传统,为残障人士、退伍军人军嫂等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及就业岗位,用一份匠心和坚守,去守护并传承淮阳芦苇画的文化烙印。

有匠心亦需创新,以创新传承传统。在创作上,葛磊大胆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油画、烙画等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天趣合一,妙到好处的意境;在画面风格上,他以民间传统工艺为本,追求时代特色;在色彩运用上,以芦苇的自然色为主调,点缀少许明快色彩而富于变化,配以红与黑为底色,使其浑然一体、醒目大气、神态逼真,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享受。

尤其是在创新上,为不让传统手艺变得枯燥无味,葛磊一直刻苦钻研,原本复杂的传统工艺创新精简,运用特制工具对制作工艺进行多次改进,创作出了既有传统艺术美感、又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淮阳芦苇画。他利用淮阳万亩龙湖自然生长出的芦苇创作了《龙湖映月》、《龙湖荷香》、《牧鸭女》、《荷花楼》等杰出作品,用当地龙湖风光为题提笔作画,文化色彩十分突出,多部作品被河南省博物馆等精心收藏。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芦苇画亦如此,制作工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细微改进,我们去参加非遗交流会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探讨,进行工艺美术上的交流借鉴,坚持在传承中大胆创新,同时为使想学这门技术的人更直观地学习创作,我们制作芦苇画的工序十分公开透明。”葛磊表示。

恒心铸就精品 指尖“画”出致富路

“芦苇画的制作工序相对复杂,整个过程机械化流水线无法完成,全靠手工精心制作。一幅画的成品需要三十多道工序,最长时我们俩制作了大半年才完成一幅作品。小型工艺品工期则追求短、平、快,每次作品选材都需要进行精心挑选……”葛磊说道。

据葛磊介绍,挑选制作的芦苇画都是采用淮阳龙湖里现有的芦苇进行加工,一根芦苇十几节至二十几节,只裁取前五节、后八节等优良材质使用,他还用芦苇片丝作画,每一根鸟类翎羽、动物绒毛、人物肖像等栩栩如生,每一根芦苇丝粘错都会给整幅作品带来瑕疵,因此需要恒心和耐心,缺一不可。

前期需要先将芦苇杆浸泡、熏蒸、漂洗,然后剖开、熨平,再进行熏蒸。芦苇画还采用老传统上色方法,从植物里提取进行上色,这样会使画作颜色更具色泽、明亮,但加工过程繁杂、耗时久。后期要一直端坐工作台,一笔笔地去勾勒、剪、裁、印、贴等步骤……淮阳芦苇画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祖先积累的智慧和经验,更有世代持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据葛磊称,为让想学手艺的村民和学员能够把这种手工艺进行传承和有效利用下去,夫妻俩一直践行免费教学的理念。一直以来,只要有人想学芦苇画,他都广开大门进行教学,目的是想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让更多人学习创新,也让拥有这门手艺的人能够更好地生活。

“残障人员就业十分困难,因为他们行动不便,但他们坐得住,心能安定下来,与非遗结合恰到好处。其实淮阳芦苇画不仅仅面向残障人士,还有退役军人、军嫂、困难人群等,免费传授手艺。”说起帮助残障人士等群体的缘由,葛磊感同身受。2011年因弟弟患病,他返乡承担起家庭重担,将芦苇画产业发扬光大,并安排多名残障人群等就业,让大家依靠这门手艺增加收入,帮助大家“画”出一条致富路来,让成千上万名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梦、致富梦。

淮阳芦苇画的制作过程考验耐心、恒心,这些残障学员等困难群体的教学更是让葛磊夫妻俩花费了大量功夫,每个学员基本“零基础”,需要从最简单的工艺进行手把手教学,每个人的学习进度也都不一样,要根据每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和管理,每来一名新学员葛磊就要再重新进行教学。

爱心扶困助残 善爱义举暖人间

一直以来,葛磊夫妻俩用实际行动爱心扶困助残,让一些想通过芦苇画手艺生活的人群有技术学又有钱赚,让一些残障等困难群体有一技之长,活得更有尊严,从而让更多人来关注和关爱他们。

“很感谢葛老师的帮助,现在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用芦苇片来做粘贴、裱装的,在这边学做芦苇画比原来没事干好多了,我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我很喜欢芦苇画这门手艺,会一直做下去的。”淮阳芦苇画非遗培训基地,19岁的张富扬告诉记者。据其介绍,因小时候腿伤没有及时治疗,导致他现在落下了腿疾,没有办法自由行走。他来到葛磊老师这里学习芦苇画,希望学习这一门手艺养活自己。

在葛磊的芦苇画培训基地里还有一个师傅潘长江,据介绍,潘长江一级肢残,从小生活在农村放养,因为腿疾他常坐轮椅,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麻烦,更受到过很多挫折。

“我来这七年多了,跟着葛老师和谷老师学手工活,第一次领薪水时很激动,觉得自己的人生开始有了价值和意义。学这些年还有不足的地方,会跟着多学习……”潘长江露出灿烂笑容道。

当年一次机缘巧合,他对淮阳芦苇画有了解后来到基地学习,刚开始的潘长江也曾因学不会手工操作自暴自弃,所幸师父葛磊的帮忙和鼓励,为其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让他能专心致志学习芦苇画。他在葛磊的指导下拼命练习,拿剪刀的手磨了一层又一层水泡,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掌握了这门手艺的精髓,努力和坚持得到回报,成功完成了蜕变,如今的他成长为芦苇画培训基地的学员负责人。

“真的很感谢葛老师和谷老师,我用自己的努力证明,是他们让我的人生有了新的转折点和价值,也很感谢对残障人士的关怀和付出。”潘长江告诉记者。

善爱义举暖人间。据了解,葛磊所培训的芦苇画学员已达数千人,其中残疾人占比近一半,受众已惠及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多个省市和地区。同时,芦苇画培训基地还推行“非遗+残友+合作单位+互联网”的运作模式,包吃包住、免费传授芦苇画手工技艺,而且学成后就业方式也很灵活,可留公司、领料代加工、可推荐入驻国内景区等多种方式,通过葛磊夫妻的帮扶举措,不少困难家庭的经济收入得到了大幅提升。

“通过芦苇画手艺的学习让大家掌握一技之长,通过自己的双手靠劳动改善生活状态,我们也会继续关注残障人士等,毫无保留将手艺传授他们,一代代传承下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走出国门,面向全世界。”葛磊说道。

葛磊表示,会带领困难群体让淮阳芦苇画“活起来”、“走出去”,让其更具生命力,更好地开展淮阳芦苇画的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坚定文化自信、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